网站首页 > 百姓心声> 文章内容

干部就要倾听百姓心声(组图)

※发布时间:2021-3-9 6:29:50   ※发布作者:平民百姓   ※出自何处: 

  与兵妹妹在机房一个阳媚的下午,记者走进新建成不久的高铁新区。顺着平整的柏油马,一幢幢安置房映入眼帘。已经入住到高铁新区的老人都出来了,坐在阴凉的地方说着“新家”的,谈谈今后的生活,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主张……

  当记者说准备到村委会采访的时候,老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现在我们庄稼人也住上了楼房,这一辈子也知足了!”“楼房里水电暖啥都有,干净又漂亮。”不知哪位老人说:“说实话,把我们从高寨搬到这里,把严给坏了啊!”在场的老人都说:“就是,就是。”

  自任高寨镇党委以来,严发魁处处以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牢记旨、恪尽职守,一心为群众办事,奉献,为加强党的建设,努力改善基础条件,搞好全镇的异地整体搬迁工作,构建和谐高寨倾注了无限心血。他和许多基层一样,风里来雨里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手牵手为全镇群众辛苦操劳,为全镇的稳定和谐筑牢防线。

  2011年5月,高寨镇的异地整体搬迁工作全面铺开,严发魁带头认领群众关切的回迁安置政策服务、解决特殊群体扶贫助困等事项,带头开展了承诺活动,积极为村民提供就业信息、技能培训、安置政策等。同时面对异地搬迁中频频出现的矛盾纠纷,一旦发现不稳定因素,严发魁便会第一时间上门了解情况,亲自为群众政策,尽己所能,及时将矛盾纠纷一一化解。

  2014年9月的一天,严发魁正在和西庄村党支部蔡保孝商量村里的劳动就业问题。这时一位年轻干部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上气不接下气地对严发魁说:“,你赶快去看看,外面来了好多人,说是有事要找你问个明白。”严发魁放下手里的资料,小跑着冲出了办公室。他刚出来,村民们就涌了上来,乱哄哄地一起他:“什么时候分房子?”“房子是怎么分的?”……一时间,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问题等待着严发魁来回答,他站在一块地势较高的地方,伸出两只手大声喊道:“大家先静一静,我知道大家都有事情要问,但能不能一个一个说,我一个一个回答!”说到这里,他自己也被眼前的场景吓了一跳:在他周围里三层外三层的围了上千名群众,都争先恐后的向他挤来……

  原来,这些群众都是高寨镇的村民,异地搬迁以后他们暂时租住在平安区、互助县、西宁等地方,听说安置房下来了,大家都想赶紧住进自己的新家里,但由于对安置房分配政策不清楚,都想到这里尽快得到答案。对于严发魁来说,四年来,他带领镇村两级的80多名干部和工作组的600余人,解决了矛盾纠纷1.6万多起,从来没有遇见过一次性来一千多人的情况。面对这样的情况,严发魁站在原地解答群众的问题,这一站就是八个小时,党的政策解释了一遍又一遍,群众的问题回答了一个又一个,嗓子哑了,工作人员就给他拿来了扩音器。这时,被挤在了人群外面的蔡保孝看着滴水未进的,买了一瓶水挤进人群,递到了的手上。回忆起那一刻,严发魁说:“那个时候,我看到的全是老百姓一双双的眼神,听到的全是马上要解答的问题,还喝什么水啊。”在一旁的蔡保孝说:“那一刻我真的害怕了,你因为异地搬迁的事情熬掉了身上二三十斤肉。站在那八个小时滴水未进,万一你倒下了,还有这么多问题谁来带我们解决啊?”严发魁笑了笑,潇洒地挥了挥手。

  异地整体搬迁不仅愁坏了世世代代生活在高寨的村民,也愁坏了培育蒜种的蒋德山。因为他培育的蒜种和甘肃的农业合作社签订了合同,属于订单农业。虽然只有一亩四分地,但他和这家合作社已经合作了很多年。这次异地搬迁他只有放弃这些还长在地里的蒜种,赔了钱不说,还要向合作社支付违约金。面临这个问题,一向诚实稳重的蒋德山慌了阵脚。

  当严发魁得知村民蒋德山的困难时,律出身的他当即决定,一定要解决蒋德山的燃眉之急,帮他经济损失,打消他的顾虑。严发魁来到蒋德山家,蒋德山抓住严发魁的手激动地说:“,你可一定要帮帮我,让我搬家没问题,可是这合同……”看着眼前这个急得满眼噙着泪水的庄稼汉,严发魁握了握手中那双长满老茧的手,坚定地说:“我一定会帮你的,赶快把合同拿来,我们研究研究。”由于合同无法履行的原因系政策性拆迁,属于不可条件,而并非双方当事人的,所以无法履行合同造成的法律后果由合作各方各自承担,也就是说蒋德山不用向合作社支付违约金。听了严发魁这个“法律顾问”的解释,蒋德山心里的那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非要留他在家吃顿饭以示感谢,可是严发魁却说:“现在是法制社会,有什么事就要拿法律来自己的权益,这是你的。我是,帮助你解决困难是我的分内事,就不要谢我了。”

  就是这样一个,在任职期间设立了村民事务代办点8个,组建由包村领导、驻村干部和村级干部组成的队伍,为群众提供民政优抚、计划生育等政策性咨询和代办服务。同时,在全镇推行各村按照每10至15户选举产生1名村民代表,并发放村民代表资格证,明确了村民代表应有的和应尽的义务,拓宽了群众有序参与基层建设的渠道,不断创新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村民们从原来的小庄廓住进了设施齐全的小洋楼,开上了小轿车,昔日的庄稼汉告别了泥土,摇身变成了城里人。当大家都沉浸在期待新房、装修新家的喜悦中时,严发魁心里却在仔细盘算着今后全镇的发展和群众们的就业问题。他说:“乡亲们原来都没有工作,即使不去打工,家里也有地可以吃饱肚子。可是住上了楼房后,衣食住行都需要花钱。原来的打零工也不是长久之计,我们得要为今后的发展想办法,不能让群众成为住在洋楼里的流浪汉。”

  就是为了这一句话,严发魁和镇上的干部想办法找出,常常晚上十点以后下班,时常还要加班加点到凌晨。正是这种奉献和快节奏的工作,使全体干部职工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忙了起来、活了起来。

  经过镇党委一班人的努力,高寨镇群众了自己的致富之,有的开起了彩砖厂,有的开起了砂石厂,有的开起了拉面馆……说起这220多家小企业的发展历程和群活的改变,严发魁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他说:“这几年,我们联系了西部矿业、宜和物业、天元锰业、绿草地新能源公司等7家企业,解决了镇上460多名群众的就业,让他们有了相对稳定的收入,这让我的心里舒坦多了。”

  坐在一旁的高寨镇党委副马秀山告诉记者,现在镇上的群众还会到机场、物流园区等务工。他们还打算和工业园区管委会对接,在镇上流转相邻村镇的土地,建立我们高寨的养殖,这样不仅可以解决群众对肉禽蛋奶的需求,还将解决6000多名壮劳力的务工问题。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