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分类信息> 文章内容

徐州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 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发布时间:2021-1-28 15:43:15   ※发布作者:平民百姓   ※出自何处: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水平影响和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传统能源接续、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和生态等诸多方面。受资源和因素影响,传统能源发展空间受到严重制约,拓展和开发新能源产业应用范围,走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创新化、国际化发展道,已成为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选择。

  徐州是江苏唯一的煤炭产地和重要的电力,随着煤炭资源日趋枯竭,为突破传统能源发展空间制约问题,徐州市在改变燃煤发电的单一能源结构上下功夫,在巩固传统煤电能源优势的基础上,把发展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等非化石清洁能源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快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走多能互补、综合利用的能源发展道,多源并举,不断优化能源结构,新能源产业异军突起,成为全市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已形成清洁燃煤发电、工业窑炉副产能源发电、光伏发电和生物质发电等多元化绿色能源结构。

  以中能硅业、罗特艾德、强茂电子、燃控科技等企业为支撑,以多晶硅、高效太阳能电池组件、风电回转支承、新能源发电成套设备、环保节能设备等系列产品为主导,太阳能光伏、风电制造、清洁技术、生物能源为发展方向的特色产业格局,产业链条日趋完整,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其中,太阳能光伏产业从上游的中能硅业到下游的艾德太阳能、强茂电子,初步形成了从高纯多晶硅、拉棒、切片、电池板、电池组件、到太阳能发电系统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光伏产业的各项技术在国内也均处于领先地位,中能硅业引进和自主研发最新三氯氢硅及四氯化硅回收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形成了以罗特艾德公司为龙头的产业集群。另外,生物能源产业发展迅速。维维集团万头奶牛牛粪沼气综合利用工程已建成投产,年发电量800万度;全市秸秆发电已建成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示范工程22处。

  在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徐州市特别注重发挥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国家火炬计划徐州经济开发区新能源特色产业,2009年3月经国家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批准建立,是江苏省唯一的国家火炬计划新能源特色产业,也是经省发改委授牌的江苏省新能源高技术特色产业。目前内有江苏协鑫硅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江苏艾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力士(徐州)回转支承有限公司、维斯塔斯风电配件有限公司、徐州燃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保利协鑫再生能源利用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主导产品有多晶硅、电池片、电池组件、风电回转支承、节能燃烧设备等。2009年,内入驻各类新能源企业25家,职工人数达1.12万人,实现销售收入80.8亿元,增长36%。实现利税18亿元,其中税收2.2亿元、利润15.8亿元,出口创汇7582.4万美元。预计2010年至2012年销售收入将达到150亿元、320亿元和600亿元。

  全市新能源企业主要有中能硅业、艾德太阳能和罗特艾德环锻,今年1—6月份实现销售收入62.07亿元,增长39.1%;利税12.24亿元,增长66.6%;利润11.77亿元,增长104.5%。

  1、光伏产业。通过不断的培育和发展,光伏光电产业已成为徐州市最具竞争优势的新兴产业之一,深度发展的条件已具备,潜力巨大,从产业链上游中能硅业,到下游艾德太阳能、强茂电子,一个从多晶硅、拉棒、铸锭、切片、电池板、电池组件到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千亿元光伏产业链已经形成。其中,江苏协鑫硅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一期总投资3亿美元的500MW硅片项目已正式竣工投产,年底可形成2000MW硅片加工能力。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从2006年成立以来,仅用三年时间就将产能提升至1.8万吨,每月多晶硅产量1000吨以上,2009年,中能硅业生产高纯度多晶硅7500吨,成为亚洲单体规模最大的多晶硅生产,产能位居世界第三。预计2010年,中能硅业多晶硅产能将突破2万吨。江苏艾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生产研发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的重点企业,在江北地区占据了绝对优势,2009年公司实现产值5亿元。2008年4月,强茂集团(华界最大的半导体分立器件制造商、世界排名前10位)与江苏艾德合作在徐州经济开发区清洁技术产业园总投资2.8亿美元建设太阳能电池片生产项目,该项目一期投资7.35亿美元,目前已正式投产,项目全部建成后,艾德公司太阳能电池片的生产能力将突破200MW。同时,中能硅业和艾德强茂还抢抓国家扶持光电建筑应用示范工程的有利时机,加快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其中,中能硅业投资4.2亿元的20MW光伏发电项目已正式整体并网发电,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光伏地面电站。艾德强茂在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0.5MW屋顶光伏发电项目也在加快建设,今年年底前可正式并网发电。除此以外,麦克森、国贸集团、凯阳节能电子等一批项目也在加速推进中。未来三至五年,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将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太阳能之都”和 “亚洲新硅谷”。

  2、风电产业。风电是重要的新能源,加快风电产业的发展,对于增加清洁能源供应、等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徐州市风电产业的发展主要侧重于风电用回转支承产品及配件制造方面。徐州罗特艾德回转支承有限公司,由世界500强企业―蒂森克虏伯公司投资兴建,2009年徐州罗特艾德公司实现销售收入7.8亿元,总投资8000万美元的丹麦维斯塔斯公司风电设备项目,目前已建成投产,年可产各类风电配套设备4万吨,二期项目建成达产后产值将突破30亿元。此外,已投产的企业还有总投资1500万美元的徐州罗特艾德环锻有限公司,形成了年产6万吨无缝环轧件产能;总投资1亿美元的力士(徐州)回转支承有限公司正逐步扩大产能,2009年销售收入达到6.43亿元,公司新上1.5-2兆瓦风电设备回转支承生产线兆瓦回转支承项目,项目完成后预计销售收入将突破30亿元。以上项目如能顺利达产达效,预计到2012年,整个风电产业可形成年产1000台套兆瓦级的风电回转支承产品和大型风电机组的产能,预计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

  3、节能环保产业。武汉凯迪—徐州华远节能环保设备制造中心项目,是由武汉凯迪公司与徐州燃烧控制研究院合作兴建,总投资28亿元,主要生产洁净燃烧系统设备、生物质发电厂成套设备、高危垃圾处理设备、系列节油产品等,该项目一期工程投资13.8亿元,投产后将新增销售收入15亿元,利税5亿元;二期工程将引进国际资本投资2亿美元,新增生产大气污染治理和工业粉尘治理等环保节能设备,两期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实现销售收入超30亿元,利税超10亿元。总投资5.2亿元的保利协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垃圾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现已形成日处理1800吨垃圾的能力。预计到2012年,产值也将超过100亿元。

  4、生物质能源产业。徐州市是江苏省秸秆发电起步较早城市之一,根据国家和省关于秸秆电厂有关布局的要求(原则上每个县安排1个秸秆发电厂),基本完成了秸秆电厂的定点工作。目前,已建成投运生物质电厂1座、完成核准手续秸秆发电项目1项、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秸秆发电项目4项、意向阶段1项。早在2003年,丰县鑫源生物质环保热电有限公司即建成投产,装机容量为2×15MW,年消耗秸秆能力达10万吨以上。2008年,沛县来发生物质能发电有限公司24MW生物质能发电机组建设项目通过省发改委核准,目前正在进行各项建设准备。目前,徐州天久生物质能发电有限公司10MW秸秆发电项目、徐州宜丰三堡环保热电有限公司50MW循环流化床秸秆热电项目、金州(邳州)可再生能源有限公司2×15MW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徐州东方热电有限公司生物质能热电项目1×15MW抽凝机组 1×6000KW背压机组建设工程和新沂阳光热电有限公司2×25MW生物质能热电项目等已取得省发改委同意开展前期工作,并正在积极进行相关工作。

  近两年来,随着沼气发电、污泥发电和垃圾发电等一批生物质发电项目的建成投运,不但加快了徐州市资源综合利用步伐,更进一步推动了我市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其中沼气发电:维维集团万头奶牛场沼气发电项目是目前国内最先进沼气发电工程,该项目建设3台0.5MW沼气发电机组,第一、二期已完工,第三、四期也即将完工,日处理牛粪及污水700吨,日产沼气1万立方米,年发电量达800万千瓦时,可节约标准煤约0.3万吨。新沂花厅酒业建设2台3MW沼气发电机组,08年初已投产运行,年发电量达4500万千瓦时,可节约标准煤约1.7万吨;污泥发电:建平集团利用造纸污泥进行发电,已建成1台30MW发电机组,年发电量达1.5亿千瓦时,可节约标准煤约10万吨;垃圾发电:保利协鑫徐州再生能源发电有限公司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2台12WM发电机组,其垃圾焚烧和烟气处理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年处理垃圾36万吨,年发电量达6000万千瓦时,可节约标准煤约2.3万吨,已于2009年6月26日并网试运行。

  截至2009年底,全市已建成使用“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工程58081户,分布在六县(市)贾汪区105个镇370个行政村,池容总量46.46万立方米,年产沼气2207立方米,年节省标煤3.48万吨,年产沼肥66.7万吨,可满足17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用肥需求,可减少20%以上的农药和化肥用量,使粮食增产15%—20%,蔬菜增产30%—40%;已建规模畜禽场沼气治理工程165处,其中:大、中型发电2处,中、小型综合利用163处,池容总量2.2万立方米,年处理畜禽粪便200多万吨,年产沼气262万立方米。通过畜禽场沼气治理工程建设,既解决了规模化养殖场粪水污染问题,又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有机肥料,真正解决了畜牧业发展的制约瓶颈,实现资源消耗型的常规农业向资源循环利用型的生态农业转变,促进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并在循环中实现增值;已建成22处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每年可消耗农村秸秆及生物质废料0.9万吨,年产秸秆燃气1800万立方米,可供1万户农民集中用气,每户每月仅需30元左右,比燃煤节省40%,比用石油液化气节省60%。秸秆气化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小秸秆发挥了大作用、小秸秆有了大市场,为农村废弃秸秆的利用,开辟了新途径。

  5、工业窑炉副产能源利用。积极引导现有工业企业利用生产中的余热、余气等废弃资源,进行资源综合利用发电,优化现有能源结构。(1)工业余热发电:徐州中联水泥公司通过收集回转窑烧熟料产生的余热进行发电,建设1台18MW纯低温余热发电机组,年发电量1.2亿千瓦时,可为企业提供36.6%的用电量,节能4.8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2.3万吨,每年可为企业增加利润5000多万元。徐州佳园化工有限公司利用硫酸生产中产生的高温烟气进行发电,配置中压余热锅炉,建设1台0.75MW发电机组,节能0.2万吨标准煤;(2)高炉煤气发电:利国钢铁有限公司高炉煤气发电项目,1台3MW高炉煤气发电机组已于08年底投产运行,年发电量达2000万千瓦时,可节约标准煤约0.8万吨。另外1台15MW高炉煤气发电机组正在建设,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达1.2亿千瓦时,可节约标准煤约3.75万吨;东南钢铁有限公司高炉煤气发电项目,1台4.5MW高炉煤气余压发电机组已于09年7月投产运行,年发电量达3000万千瓦时,可节约标准煤约1万吨;牛头山钢铁有限公司高炉煤气发电项目,1台4.5MW高炉煤气余压发电机组已于09年7月投产运行,年发电量达3000万千瓦时,可节约标准煤约1万吨;东亚钢铁有限公司高炉煤气发电项目,1台3.5MW高炉煤气发电机组在建,预计2010年6月试运行,年发电量达2600万千瓦时,可节约标准煤约0.8万吨;龙远钢铁有限公司高炉煤气发电项目,拟建设2台15MW高炉煤气发电机组,年发电量达2.4亿千瓦时,可节约标准煤约7.5万吨。贾汪区先后投资9亿元,新建10余个新能源开发及节能减排项目,充分利用现有企业的余热、污泥等废旧资源进行发电。这些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非常可观。目前,全市在建拟建余热余能发电机组就在7万千瓦以上。

  6、太阳能及地热能利用。太阳能利用情况:目前,全市12层以下建筑太阳能利用涉及率达100%,执行率达52%,管道二公司南二区、徐州人家(白云南区)和东方明珠等小区2万多户居民使用了预先安装好的太阳能热水器。其中,东南郡小区500多户居民使用了光电互补阳台承压式太阳能系统,集热器与阳台的建筑构件相连,成为建筑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屋面设置方式,初步测算,每年可节约电能约1300KWh。据初步调查统计,全市(含六县市)太阳能安装数量约60万户,安装面积约80万平方米,(按2M2替代电能2千瓦时,每年节约700千瓦时,折合标准煤0.217吨/户、年)年可节约28000万千瓦时,节约标准煤13.02万吨。地热能利用情况:目前,徐州市东方美地三期工程,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采用了地下水源热泵技术集中供暖。另外,徐州金驹新能源有限公司计划投资12.11亿元,占地727亩,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的徐州金驹物流园项目,拟采用地下水源热泵技术集中供暖,项目一期工程计划于2010年3月底前建成运行,可保障供热面积达4.4万平方米。

  7、生物质燃料。目前,我市在建的生物质燃料项目是徐州绿能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新沂)计划投资2000万元,建设年产秸秆固体成型燃料20万吨,该项目主体厂房基本完工,正在订购相关设备。

  尽管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产业集聚成效凸显,但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制约瓶颈。一是企业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部分产品成本偏高,尤其是关键核心技术高成本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二是部分国产化设备质量、性能及技术水平与国外同类产品尚有差距,许多关键设备仍需依赖进口,关键设备的瓶颈依然没有消除。三是新能源产业技术门槛较高,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特别是在风力发电、生物质能源等领域的科研能力和人才不足,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还处在起步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新能源产业的深度发展。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徐州市新能源产业要紧紧抓住国家大力新能源产业发展、以及振兴徐州老工业、融入长三角和沿海开发战略带来的发展机遇,走“龙头型带动,上下游延伸、链群式发展”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以光伏、风电、生物能源等产业为重点,强化规划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强力推进新能源产业集聚、发展和壮大。根据我市新能源产业战略定位,重点是提升“三大产业”,构建“一极、三园、六片区”的产业空间布局。

  “一极”即以“国家火炬计划徐州新能源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建设为契机,积极打造全国一流、世界领先的新能源高新技术特色产业的、示范和出口,使之成为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利用3-5年的时间,把徐州市打造成为全国“新能源之都”。到2011年全市新能源产业产值超600亿元,年均递增40%以上。光伏产业形成多晶硅2万吨,拉棒、切片1万吨,电池组1500兆瓦的能力,成为全国最大、全球知名的光伏产业;风电产业形成年产1.5兆瓦及以上大型风电机组1000台,年产万套偏航、变桨轴承,各类铸造件4万吨的能力,成为区域性风电装备制造;生物能源建成生物质发电厂3座以上,装机容量过10万千瓦,成为全省最大的生物质能发电。

  1、实施规划引导。为新能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我市编制了《徐州市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1)》,围绕“光伏光电、风电装备、生物能源”三大方向,重点研发“高纯多晶硅提纯与关键装置技术、多晶硅(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制造与封装技术、太阳能发电系统,风电机组关键零部件、风力发电成套机组、生物能源关键设备技术”六大技术,加快延伸“多晶硅锭—单晶硅片—晶硅太阳能电池—电池组件—太阳能发电系统”产业链,大力发展风电用支承、轴承、轮毂、塔筒、机座等关键零部件及成套机组。力争到2011年全市新能源产业产值超600亿元。

  2、加强产业培育。以加大有效投入、加快项目推进为抓手,培育具有较强优势的大集团大企业,推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产业做大做强。重点推进江苏艾德太阳能电池项目、力士公司风电设备回转支承项目、维斯塔斯风电项目、生物质热电厂项目等一批新能源重大项目建设。

  3、推进要素集中。资金方面,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扶持资金,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支持,帮助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技术方面,围绕新能源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重点发展新能源与清洁技术、风力发电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等创新平台。支持我市新能源领域龙头企业以产业联盟等形式与国内外大型能源企业和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共建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工程化平台。人才方面,支持中国矿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和新能源企业通过联合办学的形式,加强太阳能光伏产业等新能源领域技术人才的培养。积极引进国内外高层次技术人才、??报省人才专项资助。

  下一步,徐州市将在准确把握国家产业调控政策的前提下,落实国家调控政策和我市实情相结合,市场主导和推动相结合,积极引导我市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

  一是加强产业组织保障。在市的统一领导下,建立新能源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指导和协调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定期发布产业发展导向目录、产业用地指南,协调落实重大政策措施;定期研究解决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制订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安排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等。促进新能源产业抢抓后危机时代的契机,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是进一步优化投资服务。根据国家、省产业调控政策和发展意见,制定我市产业调控指导意见和相应的环保、能耗、资源综合利用、质量、技术、规模等准入标准,在项目备案和核准环节严把产业政策关,对国家明令的落后生产工艺、产品和不符合准入条件的项目不予核准和备案,从源头上预防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的发生。加强对多晶硅等新能源产业项目的服务力度,降低企业商务成本,优化投资。密切关注国家、省产业调控政策和发展意见等,及时做好与相关企业的沟通联系,为企业提供准确的产业政策信息,帮助企业借助各类扶持政策,做大做强。

  三是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扶持资金,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支持,帮助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以市场化运作为主,公共财政投入为辅”的原则,运用资本市场的风险投资、金融信贷、吸引外资等多种渠道、多种形式扶持多晶硅等新能源产业发展,确保重点项目的实施。逐步制订税收、信贷、投资、价格、补贴等方面的经济激励政策。积极开拓并建立有效的国际、国内融资渠道,通过不同融资方式和相应措施多渠道筹集项目建设资金。

  四是强化产业链延伸。对新能源产业链发展提供政策优惠,对下游的龙头企业开展大规模的招商引资,并在土地、信贷、税收等方面提供优惠。拓宽延伸产业链,鼓励引导企业向产业链下游延伸,着力提高副产物回收利用水平,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充分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把新能源相关企业,特别是产业链缺项环节的招商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同时,加大对龙头企业扶持力度,通过重点扶持新能源龙头企业带动全市新能源产业的整体发展。

  五是扶持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实施企业创新工程。进一步确立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资源、创新要素、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综合运用人才、项目、资金、政策市场等多种手段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发展。加大扶持中能硅业、罗特艾德等行业龙头,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行业研发中心建设,形成科技创新示范效应。积极鼓励多晶硅等新能源产业中的企业与国内外研究力量以及上下游协作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产业研发平台建设,深化产学研结合,构建技术创新联盟,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品牌战略计划,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积极协助中能硅业组建江苏省工程中心,进一步提高企业技术研发力量,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大力支持中国矿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和新能源企业通过联合办学的形式,加强太阳能光伏产业等新能源领域技术人才的培养。积极引进国内外高层次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对引进的创业创新人才,积极帮助其申报省人才专项资助。

  下一步,将继续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培育力度,形成种类齐全,结构合理的能源产业体系,加速徐州市能源产业发展,促进徐州老工业振兴!村子情事